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化园地 >> 育人故事 >> 正文

【非凡十年·我的教育故事】做学生科学研究的“领航人”

发布者: [发表时间]:2022-08-03 [来源]:党委宣传部 [浏览次数]:

周新,中共党员,教授,硕士生导师,大连市高层次人才,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层次人选,校优秀青年科研创新创业团队负责人,辽宁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她先后主持国家、省市级科研项目1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120余篇,现任辽宁省化工学会太阳能光催化专业委员会委员。周新老师潜心专研教材,改教法变学法;着眼科技前沿,引科研进课堂;关爱学生心理成长,带领学子勇攀高峰,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今天,我们一起来听听她的故事。

🔺周新与研究组学生


勇挑重担 争创一流

初到大连大学时,一直以科研为主的我没有教学经验。首次主讲《结构化学》,这是一门64学时的化学专业主干课程,是该专业大学期间最难的课程之一,我压力很大。通过与学生们交谈,我发现,学生们一直用一“难”、二“怕”、三“无用”来形容《结构化学》,他们称之为“天书”。为了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我利用半年的时间,潜心专研全国各大高校所使用的教材,参加全国《结构化学》教学研讨会,根据我校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了教改方案。我制作了图文并茂的多媒体课件,采用模型演示和联想启发等方法,丰富教学形式,活跃课堂气氛。在课件中增加思政元素,以我国科技创新成就为例,不断提升学生“四个自信”;以科学发展为线,阐述辩证唯物主义,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我认真准备每一堂课,不断充实新的内容,注重授课方法,充分发挥教师、学生两个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作风,极大地提高了课堂学习效果。为了让每位学生都能跟上学习进度,我利用晚上或周末时间为学生们答疑、辅导。曾有学生说,听了周老师的课没白听,既学到了知识,又学到了许多做人做事的道理。通过我坚持不懈的努力,课程考试优良率明显提升。

殷殷似友 谆谆相伴

我在教学工作中时刻关心爱护学生,公平公正对待他们;对学生严慈相济,注重教育方式,耐心教导,保障学生安全,维护学生权益,促进全面发展。对学生作业和实验报告每次都能做到全收全改,及时掌握学生动态,对后进同学及时答疑解惑,尽量不让一个学生掉队,对未能及时完成作业的学生允许他们补交作业,并予以仔细批改。

作为本科生导师,我除了定期召开班会、深入宿舍外,还经常利用互联网方式与学生互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规划大学生涯;对家庭经济有困难的学生给予力所能及的补助,积极为他们联系勤工俭学的机会,解决学生实际困难。

为激发本科生对科研的兴趣,我为三名大二男同学选定了“钙钛矿太阳能中空穴传输材料的设计和研发”作为比赛题目,给他们讲解研究背景,指导实验操作,帮助设计比赛中的各个细节,准备比赛讲稿。学生们在整个过程中积极配合,主动学习能力明显提升,将书本上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践,比赛中表现突出,获得“辽宁省环境生态保护科技大赛”二等奖。

🔺周新指导本科生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比赛

2017年金秋时节,我见到了来大连大学工作后指导的第一个硕士研究生——王苗苗同学。通过交谈,我发现,她还不完全清楚自己的兴趣点,对未来生涯没有明确的规划,甚至自己为什么选择读研究生都是一种从众心理。作为一名研究生导师,我意识到,首先要引导学生,逐渐对科研产生兴趣。我将各种有趣并有意义的实验发现和设计展示给学生看,让学生自己找到感兴趣的方向,并主动开展科学研究。我清晰地认识到,研究生阶段需要培养学生的自主研究能力,关键是提升学生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重在系统的科研训练和严密的科学思维。特别是对于自然科学研究生的培养,他们需要具备扎实的基础和专业知识、熟练掌握实验技能与计算方法、良好的科学研究作风、独立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较强的逻辑分析和应用能力。

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和各方面能力,我为其量身制定了一套培养计划,在教授实验技巧、指定研究路线、撰写科技论文等方面倾注了大量心血。经过三年的研究生学习,王苗苗在科研中取得了丰硕成果,在国际学术期刊发表论文4篇,在国际学术会议中获得优秀墙报奖。由我指导,王苗苗撰写的《钙钛矿型高效光催化材料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获得2020年“辽宁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

🔺周新指导学生使用计算软件构建材料模型

对我而言,科学研究是读博士以来一直从事并热爱的事业。科研是教学成果论证的最好体现,从教师层面上讲,好的科研课题均走在该领域前沿,教师在研究过程中可以提高自身的学术能力,以此来填补该领域的空白。在此过程之中,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同时,带领学生一起研究,共同学习,以研究结果为导向,重视科研过程和研究方法,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掌握学习方法与研究规律,达到了通过实践提高认知能力的目的。

加入大连大学之后,我不忘科研,作为校优秀青年科研创新创业团队负责人,积极招收有志向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加入科研团队。初到学校那年,一位名叫刘震的大四学生跑来找我,说自己特别喜欢科研,想跟着我做些工作,我一口答应下来。从那天起,我开始手把手地指导这位学生,从查阅文献,确定研究课题,到学习理论基础,构建模型,详细耐心的教授每个细节。经过一年的共同努力,刘震同学在科研方面得到长足进步,课题上取得重要发现,设计出多种有应用潜力的、高效光催化分解水材料,在国际知名学术刊物《合金和化合物杂志》发表一篇论文,并以这项工作获得去美国堪萨斯州立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资格。直至今日,刘震同学还时常与我联系,感谢我的培育之恩。

🔺2016级本科毕业生刘震同学


因材施教 细化指导

对于自己指导的研究生,我相信每个学生都能成才,这样才有助于学生增加自强和成功的信心。对于不同性格与特点的学生,要因材施教,分类指导,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

🔺周新在中国材料大会2018年分会上被邀请做报告,得到了国内同行的广泛关注和认可,被评为最佳报告

首先,培养学生对科研的兴趣,挖掘他们的潜力,实现从无到有到高水平的转变。在科研初期,引导并安排学生自觉去查阅文献,第一年阅读文献量不低于70—80篇。协助学生抓准研究切入点,发现自己的研究兴趣,撰写专题报告。帮助他们确定明确的目标,有的放矢地开展研究,指导学生科学系统地整理和分析数据,并撰写和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

其次,给学生提供学习交流机会,提升学生的科研协作能力。我的课题组主要是以理论和计算化学为研究手段,主要从事新能源转化过程中的相关催化剂设计以及催化机理的研究工作,长期与多个科研院所和高校的实验课题组开展合作研究。在不同学科进行交叉研究时,合作双方指定学生围绕一个共同感兴趣的课题开展科学研究。经常针对课题进展进行讨论,参加学术会议,加强学术交流,合作撰写学术论文。这些方法有利于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沟通、表达、逻辑和写作等综合素质。

最后,关心、爱护和信任每一位学生。在思想上、学习上严格要求他们,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科研工作中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不掺杂任何偏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进步,享受成功的喜悦。尊重学生的人格,包容学生的个性,信任学生的能力,让学生在宽容、平和与充满期待的氛围中成长进步。与学生交朋友,和他们谈心,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我们不仅是学生的研究生导师,也要成为他们的人生导师,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

🔺2017级硕士研究生王苗苗同学在第十二届计算纳米科学与新能源材料国际研讨会中荣获“计算创新奖”—优秀墙报奖,该同学还获得2020年辽宁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

🔺2018级马艳霞同学撰写的论文获得2021年辽宁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目前在苏州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传道、授业、解惑”是教师的责任。能者为“师”,要想赢得学生的尊重、就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素养。周新用实际行动,紧跟学科前沿发展,做学生科研路上的“领航人”,一路栽桃李,满程尽芬芳。